欠債還錢,天公地道。但有時候,債仔倘若「惡意還錢」,卻可能被視為拖累社會經濟,甚或危及國家安全。內地7月份新增人民幣貸款斷崖式急跌,僅錄得6790億元(人民幣.下同),較6月份銳減76%,遠遜於市場預期的1.1萬億元。這除關乎企業缺乏投資意欲,亦由於大批供樓人士「提早還貸」。從好的角度看,此現象反映中國經濟「降槓桿」,人們荷包充實,畢竟要「有錢」才可「還錢」。不過,這亦令人擔心中國步上日本「迷失三十年」後塵,陷入縮表危機。
據人民銀行公布,境內7月份新增人民幣貸款6790億元,遠遜於預期;整體社會融資規模增加7561億元,亦創6年新低。市場原本估計,隨着一系列「穩經濟」及「穩樓市」政策出台,7月份社會融資需求有望強勁反彈,沒料到反而更趨疲弱。
銀行出現排隊提前償債
正如中信証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形容,當前核心矛盾為「流通性充裕,但社會需求不足」。事關7月部分城市疫情再度擴散,地方政府採取限制性防疫措施,難免對經濟造成負面影響,令企業對前景感到迷茫,不敢作出投資。此外,樓市持續疲不能興,7月份百強房企銷售額按年大跌40%,民眾很擔心買到「爛尾樓」,所以購房意願及貸款需求亦偏弱。
此外,內地自6月浮現供樓人士「提早還貸」現象,中新社、新華網等官媒均有報道。據《北京青年報》指出,北京市多家國有銀行分行近日上演「十幾人排隊提早還貸」畫面,部分銀行處理提前還款量較往年增加20%,個別分行甚至「翻倍」。
供樓者為何要提早清繳樓按?一般認為,往年經濟好景時,置業人士通常「盡借」,務求保留最多資金,捕捉新的投資機會。但現時經濟前景不明朗,很多人即使手中有錢,對於做生意、買股票、買樓卻缺乏意欲,同時他們預期息率將會向上,所以寧願提早償還全部或部分房貸,以節省利息開支。另外,有些人擔心在經濟疲弱之下「飯碗」不穩,萬一失業又要供樓就很徬徨,故選擇節衣縮食,加大每月還款金額,為日後渡難關做好準備。
為應付「提早還貸」浪潮,交通銀行(03328)8月1日公告新規定,所有個人借款者若選擇提早償還全部或部分欠款(包括房貸),將被額外徵收提前還款金額之1%作為補償金。惟此新規掀起巨大爭議,交行於翌日便急忙刪除該公告。
儘管「提早還貸」成為熱話,但實際規模一直成謎,皆因人行或各大銀行都沒有公布相關數據。
不少論者指出,這股風潮僅涉及小量供樓人士,雷聲大雨點小,不會動搖大局。又有人說不排除部分供樓者「提前清數」隨即「轉按」以節省利息,對整體貸款額影響輕微。然而,觀乎7月份社會融資規模急降,或許顯示「提早還貸」的數量比想像中更大。
從好的角度看,「提早還貸」掀起浪潮不全是壞事,至少反映很多人手上有「閒錢」,並有助整體經濟「降槓桿」。舉例說,銀行最擔心壞賬,倘若大批人抬錢來贖樓,起碼可打消一大疑慮。
從另一角度看,銀行依賴利息收入,每有借款者提早「找數」,便意味銀行日後利息收益減少。更甚者,萬一「提早還貸」規模太大,恐將損害銀行經營模式,窒礙金融體系運作,故交行打算加徵「補償金」不外乎想阻嚇欠款者提早還錢。有網民笑說,從前欠債不還、拖欠債務會被當作過街老鼠,現在「提早還錢」竟也可能被視為「惡意」,隨時動搖金融大局,危害國家經濟安全。
恐重蹈日本「迷失三十年」
講到底,一個經濟體槓桿率太高當然不是好事,可是如果沒什麼人有興趣借錢,亦絕非好徵兆。就像日本經濟自九十年代泡沫爆破後「迷失三十年」,當地央行率先實行QE量寬,把息率降至接近零,卻依然無法為經濟帶來起色。據日本著名經濟學家辜朝明分析,這種困局屬於「資產負債表危機」,意指企業及家庭皆抗拒借貸和投資(擴充資產負債表),即使賺到錢也寧願用來還債及儲蓄(收縮資產負債表),令經濟陷入惡性收縮循環,在此情況下政府再怎麼救市也事倍功半。
正如筆者上月在〈中國人愈來愈有錢〉一文指出,上半年內地住戶存款激增10.33萬億元,較去年同期多增2.88萬億元,相當於平均每個成年人戶口在半年間儲蓄進賬1萬元。再結合「提早還貸潮」及7月份融資規模銳減,可見中國人「儲錢」(準備應付「封城」、失業等不時之需)和「還錢」日益積極,確實有點像日本當年境況。
樂觀而言,中國人努力「儲錢」和「還錢」,起碼證明不少人手上「有錢」,只要能重振他們對前景的信心,讓其敢於消費和投資,隨時可為經濟帶來強勁爆炸力。經濟觀察家不妨到內地大小城市銀行蹲點,看看究竟是「還錢」抑或「借錢」的人多,將有助判斷中國經濟下一階段走勢。
【新聞點評】「惡意還錢」危害國安 - Yahoo
Read More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