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10月15日,港府就港元改行聯匯舉行記者會,右二是時任財政司彭勵治。
1983年10月15日(星期六),港英政府宣布香港改行聯繫制度,把港元匯率設於7.8兌1美元,以結束中英就香港前途問題談判期間,港元匯率急瀉所引發的民生大亂,同年10月17日開始生效至今。
●點解係7.8?
時任財政司彭勵治(John Bremridge,1925-1994)坦言是「緊急的個人決定」(Acute Personal Judgement),宣布實施聯繫匯率當天早上「觀看市場實際的兌換率後,才作最後水平決定」。
不過,這毫無疑問與1983年港元危機期間的匯率有關,1983年10月14日,港元兌每美元報8.17。港元1974年實施浮動匯率制。
事緣中英兩國尚在為香港前途談判,7月起港元明顯下跌,9月下旬恐慌升溫,尤其是22至23日第4次談判前後,9月24日「黑色星期六」跌見9.55,剛好是時任英國首相戴卓爾夫人在人民大會堂「仆親」的1周年,1年累瀉逾35%,通脹飛升,市民紛紛往超市搶購日用品。
就算滙豐和渣打再將最優惠利率(P息)由13厘加到16厘,一個月內第2度加P,港元照樣「彈散」,用「聯繫匯率之父」祈連活(John Greenwood)的話來說,原因在於香港前途問題打擊市場對投資香港的預期回報率,導致資金外流。
彭勵治當時指,若所定匯率跟10月15日的匯率相差太遠,「似乎很過份」,若採用數周來最低的兌換率,效用又可能不如理想。
祈連活則指出,除非匯率定得太低,否則經濟和本港物價最終都會調節並穩定下來。不過,如果按當時的低位定,不免有點「投降主義」;定得更低難免要再經歷一波物價上升;如果按跌勢前的水平來定,就要減少港元的供應,市場得承受流動性收緊。
●7.8會唔會變?
事實上,彭勵治當天說過,「將來市民覺得港元幣值偏低及本港經濟更為好轉時」,港府將會考慮調節。
不過,金管局迄今仍然只是讓港元兌每美元在7.75至7.85之間波動,向銀行發出「負債證明書」更是按照7.8,並且會在匯率觸及強方和弱方兌換保證時出手干預,以不變應萬變。
●聯匯點運作?
扼要來說,若港元供過於求,港元市場匯率轉弱至7.85的弱方兌換保證,金管局隨時準備向銀行買入港元,使銀行體系結餘(貨幣基礎其中一部分)減少,繼而推高港元利率,港元匯率隨之由弱方兌換保證匯率水平回復7.75至7.85區間。若港元市場匯率轉強至7.75的強方兌換保證,操作和機制就掉轉。
更重要的是,港元的貨幣基礎有美元資產的十足支持,貨幣基礎的任何變動都必須有美元資產按固定匯率計算的相應變動完全配合。
●點解祈連活係「聯匯之父」?
祈連活當時是「財政司曾經諮詢的投資顧問」。他表示,他當時不是政府官員,而是「核心的外圍」。
不過,獲封「聯匯之父」,緣於他在1983年8月遠在帛琉度假期間得悉港元急瀉,某天在椰樹下思考這場危機時靈機一觸,立即動身回港撰文闡述3個方案,其中一個就是目前實行的貨幣發行局制度。文章不但發表於《亞洲貨幣監察》(Asian Monetary Monitor)雜誌,事前還特別通知政府官員會向傳媒發放,初稿有197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佛利民(Milton Friedman,1912-2006)等3名貨幣經濟學家的指點。
要調控港元匯率,應該有一間能夠調控貨幣供應量的中央銀行。不過,祈連活與官員交流後得悉,港英政府當時並不考慮設立中央銀行和大執銀行業架構。
所以自然而然,就是一個基於發鈔行(當時只有滙豐和渣打)與外匯基金(現在是金管局)的制度。不計1983年以來的改革,祈連活當年的方案與目前實施的制度的不同之處,包括不但發鈔行,所有銀行都能按7.8港元的匯率向外匯基金買賣美元。
【聯匯40年】點解港元7.8兌1美元?一齊重溫來龍去脈! - on.cc東網
Read More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